中工娛樂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 海蘭江畔的鉆探鐵人郭廣波:人心與地心進行交流

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7-10-09 16:41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海蘭江畔的鉆探鐵人郭廣波:人心與地心進行交流

郭廣波在鉆探工作臺旁觀測儀表數(shù)據(jù)。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中國青年網延吉9月24日電(記者 劉利影)距離吉林延吉500公里左右的仙人橋鎮(zhèn)富民村山腳下,豎起了一座26米高的鉆探井架。這是郭廣波和隊友們正在勘探的一個油頁巖項目。鉆井工作臺建在30度斜坡的山腳下,四周全部是高山,開車在山路上走五六分鐘能夠到達山下的村子。未來5個月,郭廣波和他的兄弟們要在這座山上度過,計劃向下勘探3000米。如果鉆探過程不順利,這個時間可能會延長。

  從技校生到鉆探大師

郭廣波在向記者介紹鉆探工作進行情況。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初見郭廣波根本無法將他與專攻“深、斜、難”鉆探孔的技術大師聯(lián)系在一起。長期鉆山穿林生活在野外的他皮膚黝黑,身材精瘦,有點像東北黑土地上的莊稼漢子,樸實認干不善言語。記者到達當晚,仙人橋鎮(zhèn)剛剛下過一場秋雨,初秋的東北山區(qū)涼意更甚,從作業(yè)點匆忙趕來的郭廣波講話的時候時不時會咳嗽幾聲。

  郭廣波現(xiàn)任吉林省第六地質探礦工程大隊鉆探分隊隊長,參加工作近30年的時間里一直在從事固體鉆探、鉆井施工工作。他祖籍在山東,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市,美麗的海蘭江在此匯入圖們江支流布爾哈通河,父親退伍后來到地質隊做鉆探隊員,后來18歲從技校畢業(yè)的他也進入地質探礦工程大隊工作。

  鉆探取芯工作環(huán)境艱苦、施工過程中不確定性大,既考驗身體條件也考驗心理素質,是一份“苦差事”。鉆探隊員們談到自己的工作時,說了一句調侃自嘲式的順口溜: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鉆探的。

  苦歸苦,可是鉆探取芯的重要性卻不可小覷。所謂“取芯”,就是要把地下幾百米甚至幾千米的物質巖層通過取芯管原封不動地抽取出來,供委托方的檢測部門使用,以此來勘探預估取芯區(qū)域內地下物質的分布和結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過鉆探取芯來確定礦產的儲量和分布。

  郭廣波介紹,鉆探的難點是看不見地下的情況,但是要保證打孔準確不偏、防止巖石坍塌并且不能丟失材料,丟失一點材料都會對后續(xù)分析結果產生致命影響,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這就是睜著眼睛干閉眼睛的活,看著像粗活實際上是非常細致的活?!便@探打孔聽起來容易,但是各項操作都是以毫米的標準來計算的,要求十分嚴格,就像螞蟻搬家似的將地下的物質提取到地面上。

  從開孔到最后的封孔中間有很多道工序,許多工作是在地底下完成的,看不見摸不著,上千米的地下結構不斷在變化,靠的就是細致用心和長久以來積累的經驗。鉆探工作是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構成的,只有認真完成每一個細節(jié)之后才能拼接出滿意的結果,郭廣波就是靠著工匠的耐心認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鉆井絕活。

  郭廣波介紹,過去的鉆探作業(yè)講的是能夠在事故發(fā)生時快速應對妥善解決,現(xiàn)在重視的是工作開始前通過分析地質條件預防事故的發(fā)生,一個是處理一個是預防,總體而言,要求更高了。以行業(yè)的標準來看,預測事故準確率達到80%就是能手,而郭廣波能夠達到85%。

  ??杏补穷^的“三超操作法”

郭廣波和隊友正在進行的鉆探項目,計劃向下勘探3000米。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幾十年的工作中,郭廣波遇到了各式各樣復雜的鉆探條件,逐漸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絕活“郭廣波三超操作法”,專門針對復雜地質條件打超深孔、超斜孔和超難孔。

  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推進,郭廣波所從事的鉆探取芯工作所面臨的工作環(huán)境越來越復雜,施工打孔容易的地方越來越少。“三超操作法”就是針對不同礦區(qū)、不同地層條件以及其鉆進特點制定相適應的技術措施,確保鉆井系統(tǒng)的精確性。

  工作中遇到“硬骨頭”是常見的事,復雜的地層條件、惡劣的地上條件、枯燥的重復勞動以及職業(yè)病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郭廣波和鉆探隊員。

郭廣波與隊友們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漠河北極村開展鉆探工作。吉林省第六地質探礦工程大隊供圖

  2010年深秋,他們在黑龍江省漠河北極村為吉林大學的一個科研項目做地熱井勘探,項目地層條件復雜,郭廣波和隊員們就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野外作業(yè),大家裹著棉衣棉帽子御寒,手機放在口袋里十分鐘就凍關機了,施工環(huán)境十分惡劣。

  外部條件惡劣不是做不好工作的借口,為了克服施工困難,郭廣波想了不少招兒,改沉積巖地層適用的復合片鉆頭為金剛石鉆頭,巧妙地用防凍劑和食鹽維護沖洗液性能,以此來提高鉆井效率;在滴水成冰的溫度下作業(yè)人很難熬住,郭廣波把磚頭用爐火烘熱,大家工作時墊在腳底下保暖;絞車絞繩工作時帶著泥漿眨眼間就凍成冰坨,郭廣波就讓隊員兩人一組,一人拉絞車一人抽打鋼絲繩防止結冰。

  就這樣,憑著多年來的實戰(zhàn)經驗、用心總結的理論知識以及開動腦筋想的“土”方法,憑著地質人吃苦耐勞的“鐵人”精神,郭廣波和隊友最終在70天里順利完成了鉆進終孔1623米的成績。而之前,因為地層復雜堅硬大慶人曾用半年時間只鉆進600米。

  除此之外,郭廣波帶領自己的隊伍創(chuàng)造了多項地質鉆探記錄,曾完成60度斜孔鉆進到600米深的作業(yè)任務,也打過吉林省最深記錄的2500米地熱井施工鉆探項目。

  對于野外地質鉆探工作來說,要有能力應對隨時而來的突發(fā)情況,粗中有細的工作態(tài)度重要,迎難而上不喊苦的韌勁更重要。行業(yè)內的工匠們總是能夠化枯燥為動力,在艱難的條件中精進技藝。

  “一家三口在三個地方”

鉆探工作臺內的安全須知和工作規(guī)范。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郭廣波和隊友最近進行的是仙人橋鎮(zhèn)富民村油頁巖勘探項目,工作實行三班倒,每班四個人,加上司機和后勤,一個隊伍有十五六個人。本次計劃向下勘探3000米,機器一旦開動中間就不能停,順利的話大家要堅持5個月。

  鉆探工作受地質條件限制,工期不確定,有時候在野外四五個月都不能回家,家里一切事物都不能打理,“我愛人在延吉,兒子在河南洛陽讀書,我在這兒,一家人在三個地方。”郭廣波笑著對記者說道。鉆探隊員一家人不能相聚的情況太常見了,家中的妻子和孩子是圓心,隊員以大半個中國為半徑繞著家庭畫圓,無論走到哪里,心里都是想著家的。

  野外鉆探上山路一般都很難走,有時大型機器只能肩挑人扛搬上山,加上住宿簡陋經常受潮,很多隊員落下了腰間盤突出的毛病。郭廣波的腰間盤突出已經有十幾年了,疼起來翻身都困難。

  這次施工條件相對較好,離村子近,郭廣波就租借了村民的房屋解決住宿問題。之前大家經常要在深山老林開工,四周荒無人煙住宿就靠自己搭帳篷,“離村子遠就搭帳篷,離村子近就住民房,不管條件好壞,有什么條件就趕什么條件?!?/p>

鉆探隊員在民房內搭建的簡易床鋪。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鉆探隊員們的廚房。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利影攝

  在富民村,記者看到了郭廣波住的民房,典型的東北磚砌瓦房,一幢有3到4間屋子。屋子里放著幾張用磚頭墊著的木板床,床上鋪著簡單的被褥,就是隊員們休息的地方,屋里沒有火炕也沒有取暖爐子,這樣的條件難以應對東北寒冷的冬天。

  郭廣波介紹了客觀條件,沒有刻意賣苦。因為鉆探的工作環(huán)境決定了工作性質,根本就不可能天時地利人和,和施工順利相比生活苦點都是小事。

  隊里其他部門的同事和郭廣波一起工作過幾個月,對他的印象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實干家。同事說他常常穿著一身干凈的衣服去工作,滿身污泥地回來,“在休息的地方一聽見鉆機或者柴油機聲音不對,穿上衣服立馬就出去了,有經驗更有責任感?!?/p>

  鉆探隊員就像是探路者、先鋒軍,擔負著收集信息為后面隊伍開路的任務。惡劣的施工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讓鉆探工作看起來像粗活,而工作要求以及工作職責又決定這項工作是細致到不能再細致的工作。郭廣波用30年的時間躬耕于地質工作之中,在實戰(zhàn)中積累經驗,在摸索中爭取進步,在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項目中打磨技藝,不斷獲得新突破,用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崇高的責任感扛起了“鐵人”的旗幟,以一顆真誠的心與地心進行溝通交流,將大國工匠的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

責任編輯:劉英杰

媒體矩陣


  • 工人日報客戶端

  • 中工網微信號
    ? ? ? ?

  • 中工網微博號
    ? ? ? ?

  • 中工網抖音號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全國總工會
微信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