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娛樂

現場·我在我思丨一段手語會改變什么?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2024-06-19 07:56

【現場·我在我思】

原標題:一段手語會改變什么?

吳迪

“我會法律手語,如果有涉及聾啞人的法律援助,可以通知我”——據6月11日《光明日報》報道,全國首屆法律手語本科學生近日在西南政法大學畢業(yè),田羽涵作為其中之一目前被四川成都一家高校研究生院錄取,她第一時間聯(lián)系當地法律援助中心,表示以后可以提供涉及聾啞人的法律援助服務。

這則新聞不長,幾乎沒有產生什么波瀾,但在我看來,這事意義不凡。這不僅僅是因為全國有2700萬聾啞人,建設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需要法律手語專業(yè)人才,更因為法律手語會給聾啞人個體及其家庭帶來更多改變與新生的可能。這種改變可能超乎我們的想象。

幾年前,我讀到一篇關于手語參與解決勞動糾紛案件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基層法援中心的女性工作人員。一群聾啞人在工廠停產后堵門討薪,工廠老板也是聾啞人。法援中心的工作人員介入后,無法有效溝通,甚至加深了彼此誤會,群情激奮下,場面一時失控。為了啃下這樁案子,法援中心這位女性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練習手語,一個星期后開展解釋工作,成功幫聾啞人討回100萬元血汗錢,還為他們找到了收入更高的新工作。不久后,小小的法援中心涌入幾十位聾啞人,他們帶著“四處亂跑的鵝”“拔過牙的蛇”“捆住腳的母雞”來表達最樸實的謝意……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聾啞人一旦卷入涉法糾紛,他們往往會處于申訴不暢、孤立無援的困境。手語作為與聾啞人溝通的橋梁,是疏導情緒、化解糾紛的關鍵。某種角度看,無聲的手語,在此刻則顯得頗有威力。

讓法治的陽光照進每個角落,讓人們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是我們的共同愿景。因而,法律加手語的專業(yè)設置和現實應用,是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該忽視的課題。

記得近年來有個電影片段,讓人們對手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有網友在電影《第二十條》的影評中寫道:“啞女郝秀萍站在樓頂通過手語傳達內心的絕望與無奈,甚至用跳樓來換取女兒生命的情景,讓我感到頭皮發(fā)麻。”

“如果可以,希望更多人、更多公共服務領域學一點手語,至少要有為少數群體提供精準服務的理念,讓他們不必把自己隱藏在角落暗自卑微?!本W友的一段話,點贊者云集。

現實生活中,聾啞人群往往有一套相對封閉的處事規(guī)則,比如,他們多有網絡互助群,遇到困難時互相幫助,很少尋求外界幫忙。他們的抱團取暖,是無奈的選擇。

高校開設法律手語專業(yè),是良好的開端和嘗試。進而言之,健全人世界的一切,都應該也必須給殘障人士開一扇窗口。比如,近年來,在一些特殊教育學校,盲童可以“看見”音樂——學校用“多審美通道統(tǒng)合”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孩子調動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形成一種“通感”,在心中構建一個具象的立體場景。“可樂是白色的,因為我覺得白色代表了涼爽”“我同學的聲音很好聽,是粉紅色的棉花糖”……孩子們的邏輯奇特,卻又自洽。又如,一些外賣平臺企業(yè)利用技術優(yōu)勢,為聾啞小哥研發(fā)電子溝通卡等功能,為他們順利就業(yè)、平等就業(yè)提供了便利。

不論是將手語接入更多場景,還是特殊教育領域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又或是千行百業(yè)促進殘障人士就業(yè)的探索,我們希望有更多人愿意站在殘障人士身邊,聽一聽他們在想什么、盼什么,為什么高興、為什么心痛,一起想想辦法,為他們的小世界連接更多可能。

責任編輯:張葦檸

媒體矩陣


  • 中工網客戶端

  • 中工網微信號

  • 中工網微博號

  • 中工網抖音號

中工網客戶端

億萬職工的網上家園

馬上體驗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